趙普,宋太祖趙匡胤的開國大臣、宋太宗趙匡義的治國能臣,三度出任宰相。盛傳他熟悉吏事,善于解決實際問題。一次太宗趙匡義與之探討,趙普說了如下一段話:“《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從此,“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廣為流傳。
對我人生和事業(yè)影響最大的一部書,是《論語》。我只是切實奉行了其中幾句話,就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我是“習而時學之”;別人是“參禪悟道”,我是“悟道參禪”。信手拈來書中幾句話,說說我的感受……
是什么制止了犯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說:“用政治手段來治理他們,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會有廉恥之心;用道德來治理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就會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還會人心歸順。”
大午集團已經(jīng)發(fā)展了21年,我對這句話的體會就是,用道德來教化,用制度來約束,企業(yè)文化才是根本。法律(制度)是道德的底線,是不得已而用之。教化人心是根本,本立而道生,不能舍本逐末。大午集團新當選的董事長也信這套理論,他的解說是這樣的:“法嚴,制度也嚴,但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法,不是規(guī)章制度,而是德行、人性。道德教育在大午集團始終要灌輸,我們要大力弘揚正氣,打擊歪風邪氣。制度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對好人不起作用。”我總在想: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國家的法律有多少條,可為什么犯罪的人還是少數(shù)?關(guān)鍵是“德”起著作用。
我們這一輩子干了什么?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說:“君子以道義團結(jié)人,而不相互勾結(jié);小人相互勾結(jié),而不以道義團結(jié)人。”
我的理解是:君子為志向而團結(jié),小人為利益而勾結(jié),F(xiàn)實中的人們常常在情、理、法之間打轉(zhuǎn)轉(zhuǎn),如果講情能解決問題,就不用講理;如果講理能解決問題,就用不著講法。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還有一些問題是情、理、法都無法解決的,這就需要講義,也就是道義、價值觀。情后有義,情義無價;義后有理,謂之義理;法不容情,義不容辭,法律以義理為依據(jù)和基礎(chǔ)。也就是說,情、理、法必須有義來統(tǒng)帥,來貫穿。
義是理想,是旗幟,是目標。理想不可放棄,旗幟不能倒下,目標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英美國家的人們以做“義工”為榮,《圣經(jīng)》中把確立了信仰、行道的人稱為“義人”,說明了義的崇高地位。中國古代有很多演義小說,比如:《三國演義》,他們演的就是義,絕不是情、理、法。劉關(guān)張三兄弟本無血親之情,但是有“匡扶漢室”之義,所以他們才團結(jié)在一起,出生入死,義不容辭。在民間,關(guān)羽還被作為“義”的象征,被佛教封為護法神“伽藍菩薩”?梢姡挥械懒x才能帶來永恒的團結(jié)。我常想起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陳絕糧,在宋遭追殺,在匡受圍困,惶惶如喪家之犬。但是弟子們都不離不棄,因為他們師徒追求的是一種濟世安民的共同志向。
1992年,我的兩個弟弟加盟大午公司,我跟他們第一次談話時就說:你們哥倆到這里來,不要想個人發(fā)財。個人致富算不上什么本事,有本事咱們兄弟三人使這一帶老百姓富起來,給徐水縣做貢獻,給國家做貢獻。你們不要考慮這些資產(chǎn)將來歸誰的問題,要考慮我們這一輩子學到了什么,創(chuàng)造了什么,給人們干了些什么。這樣我們死后,也會得到人們的懷念和敬仰!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共同的志向,因志向而團結(jié),大午集團才會有今天的規(guī)模。我們也有爭吵,但從沒有為私人利益爭吵過。我相信:我們有著共同的志向,將會團結(jié)奮斗一生。
我能做什么?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第四》)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職位,只擔心沒有任職的本領(lǐng);不擔心沒人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真才實學值得人們?nèi)チ私狻?rdquo;
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這就叫“反求諸己”。我讓新聘的員工們“工作自己選,待遇自己要,任務自己定”?茨阕约河惺裁幢臼拢茏鍪裁词,你就要求什么待遇。一切落到實處,落到人本身。這樣,上下各得其所,各謀其政,誰也無法怨天尤人。我覺得,有權(quán)有錢只能體現(xiàn)人生富貴,不能體現(xiàn)人生價值。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是勞動、是知識、是貢獻。有些人總在抱怨自己不被了解,不被人知道,就是沒有想過自己做了什么事值得讓人知道,讓人了解。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要做事、做成事、做好事,給予別人,給予社會,奉獻社會。
為何要對客戶負責?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第六》)
子貢問道:“假如有這樣一個人,廣泛地對人們給予好處,并幫助人們渡過難關(guān),這人怎么樣?可以說是仁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呢!那一定是達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堯舜也難以做到!所謂仁,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讓別人成功;自己要通達,也讓別人通達。能夠從身邊的事例做起,這就可以說是仁的路向了。”
1994年,滿城縣一個養(yǎng)雞戶找到大午公司,說他從大午集團買的500只小雞,死了200多只,是大午的雞苗有問題,要求我們賠償。當時河北農(nóng)大養(yǎng)雞專家李振清教授是大午種禽公司的顧問,她解剖了他帶來的死雞后說:“你的雞得的是法氏囊病,不是雞苗的問題。”同時告訴他:“一個孵化器一次孵化 19000多枚種蛋,出16000多只小雞,你只接走了500只,其他十幾戶和你接的是同一批次的雞,都沒出問題。你的雞傷亡大,主要是你的飼養(yǎng)技術(shù)問題,怪不得別人。”但那個農(nóng)民就是不走。我正好路過,就問他:“李教授講得有理有據(jù),你為什么堅持要我們賠償呢?”農(nóng)民說:“我買的小雞是你的,飼料是你的,雞籠子也是你的,飼養(yǎng)方法是你們的技術(shù)員告訴我的,現(xiàn)在死了這么多雞,我不找你們找誰?”我一聽就樂了,說應該賠!問他要賠多少?他說300只。我說我給你500只,你重新養(yǎng)吧,但要重視養(yǎng)雞技術(shù)。農(nóng)民高興地走了。李教授不干了,說我不給她面子,技術(shù)人員沒法干了。我說農(nóng)民的話有道理,我們需要一個培訓組織,在農(nóng)民買我們的雛雞之前進行技術(shù)培訓。這樣,大午養(yǎng)雞養(yǎng)豬技校誕生了!實行免費辦學。從1995年3月開班到1997年年底,不足三年的時間共培訓養(yǎng)雞、養(yǎng)豬技術(shù)人員達3000多人,學員遍布十幾個省市。自從有了這個技校,避免了很多紛爭和困擾。“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大午集團成功地走出了一條 “公司+技校+農(nóng)戶”的路子,帶動了1600多個養(yǎng)殖戶。我們也依托著這1600多個養(yǎng)殖戶生存和發(fā)展。對客戶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我體會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以德報怨?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第十四》)
有人問孔子說:“用恩德回報別人的怨恨,怎么樣?”孔子說:“如果是這樣,那用什么來回報別人的恩德呢?應該用直率回報別人的怨恨,用恩德回報別人的恩德。”
這與孔子說的“仁者愛憎分明”是同樣的道理。“以直報怨”不同于老子的“以德報怨”、佛家的“以身飼虎”,而接近法家的賞罰分明。當然這也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睚眥必報,而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這樣做既不委屈自己,又可以使對方有所警戒、收斂,從而改邪歸正,有助于樹立社會正氣。
我在企業(yè)里提倡兩個字:一個是“容”字,一個是“鳴”字。“容”是“有容乃大”,“鳴”是不平則鳴。在大午集團,我要求職工、干部們?nèi)绻X得有什么不公平的事就說出來,可以寫在工作總結(jié)上,也可以寫成“意見信”放進意見箱,但絕不能忍。因為忍的結(jié)果一定是忍無可忍,一事無成。所以大午集團對內(nèi)對外從來沒有私怨,沒有背后抱怨,只有公開抱怨,以直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