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虞舜之后。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jì)南),所以后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后封為陳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于當(dāng)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jì)南),所以后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后封為陳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于當(dāng)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涂,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涂"。亦作袁濤涂。世代為陳上卿。其后有"袁"氏 。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jīng)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xiàn)在江南地區(qū)。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jié)為營,因是軒轅氏發(fā)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后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dāng)天子,號黃帝。其后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后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據(jù)《魏書·高車傳》云:"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hù)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tǒng)大帥,當(dāng)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于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zhàn),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jié)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fù)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yōu)憐之,其畜產(chǎn)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于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chǎn),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shù)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hù)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dá)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短茣·回紇傳》云:"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時號鐵勒部落,依托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lián)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jù)的,其后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后人以袁為姓。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皇姓拓跋改為漢字元姓,成為當(dāng)時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傳至今。 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西南);袁紹的后裔有一支徙居?xùn)|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shù)的子孫分散于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xué)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jù)《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后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
"臥雪堂":東漢袁安沒作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jìn)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fā)抖。洛陽令問:"你為什么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 "守正堂":袁安為人嚴(yán)謹(jǐn),后來作了楚郡太守。當(dāng)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shù)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后來外戚竇氏擅權(quán),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陳郡"、"汝南"、"彭城"、"陳留"等為其堂號。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載:相傳,早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黃帝作為中原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陽。黃帝死后,葬于橋山,高陽繼承帝位,這就是顓頊帝。顓頊的兒子窮蟬時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窮蟬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橋牛,橋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華,冀州人。曾經(jīng)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多種手藝,又在負(fù)夏趕集做過小生意。舜的父親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親死后,瞽叟續(xù)弦娶了后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歡后妻所生兒子。他的后妻也討厭舜,象在父母的寵愛下,變得狂傲驕縱。他們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而舜每到大難臨頭時,都能逢兇化吉。事后,他順從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誠篤小心,從不懈怠。 舜20歲時,有孝順之名。30歲時,主持中原部落聯(lián)盟事務(wù)的陶唐氏帝堯,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諸侯領(lǐng)袖讓賢。四方諸侯領(lǐng)袖覺得他們德行不高,難擔(dān)重任。堯就讓他們盡量推薦賢人。四位向堯推薦虞舜,堯說:“我聽說過此人,他到底怎么樣呢?”四位都說:“他是盲人的兒子,父親心不向善,母親言不及義,弟弟倨傲無禮,他卻能夠和睦孝順,把一個家庭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什么差錯。”帝堯答應(yīng)試試他。
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觀察他怎樣治家;又使9個兒子與舜共處,觀察他怎樣處世。舜住在媯水轉(zhuǎn)灣處,家居行為認(rèn)真不茍,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身份高貴而驕傲,侍奉舜的親人,能遵守為婦之道;堯的9個兒子也都更加友愛。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能讓出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人能讓出自己的住所;在黃河岸邊做陶器,黃河沿岸出產(chǎn)的陶器沒有粗制濫造的。一年之后,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兩年后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堯于是賞給舜細(xì)葛布衣和琴,又為他建筑倉庫,送給他牛羊。瞽叟和象并不因舜成為帝堯的貴婿而有所收斂,仍然想法設(shè)法謀害他,以奪取其家產(chǎn)?墒撬炊记擅畹財[脫了災(zāi):難,仍然孝順瞽叟,友愛弟弟。堯?qū)λ词譂M意,就讓他用心宣揚五種倫理,這五種倫理都為人民所樂為。堯又使舜擔(dān)任各種公職,他把事務(wù)都處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國都四門接待賓客,四方的賓客如歸,一片和睦,從諸侯國遠(yuǎn)道而來的賓客都肅然起敬;堯又使舜進(jìn)入原始山林川澤之地,在暴風(fēng)雷雨中,舜能夠不迷失方向。堯經(jīng)過3年之久的考察,認(rèn)為舜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足以托付天下,就著意栽培他。20年后他從帝位上退下來,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視天下。舜30歲時被重用,替堯辦事20年,50歲時代行政事。8年后堯去世,舜為堯守喪 3年。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能把天下交給他,于是一反常道,傳給了舜。堯在世時權(quán)衡了很久,這樣說道:“把天下傳給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處,只有丹朱痛苦;傳給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處?偛荒苣萌煜碌耐纯,去造福一個人。”帝堯三年喪過后,舜為了要讓位給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諸侯來朝見天子的,不去朝見丹朱而去朝見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頌政德的,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吧。”于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歲時,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時,死于蒼梧之野(今湖南、廣西、廣東交界處)。葬于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舜的兒子商均也不賢,舜于是早作打算,立禹為繼承人。禹登帝位后,封商均為諸侯,封于虞(今屬河南),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飾、禮樂都獨自擁有,并用客人的身份朝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dāng)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專有天下。由于舜曾在媯水邊居住,其子孫便以地名為氏,形成媯姓。夏朝時,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時,已湮沒無聞。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負(fù)責(zé)陶器的燒制),生下兒子名滿,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孫。到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大封宗族子弟和異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時名君、名臣之后時,就把媯滿封到古陳氏部落故地,建立陳國,都宛丘 (今河南淮陽),讓他承襲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就是陳國的開國始祖,史稱陳胡公。
陳胡公卒后,子申公犀侯繼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襲國君之位,是為陳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為陳國卿士。靖伯庚的9世孫,也即陳胡公的第11世孫名諸,字伯爰。伯:爰的孫子宣仲濤涂因功受封陽夏 (今河南:太康),成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時,爰、袁、轅、(氵+袁)、榱、援同音通用,后來因傳寫不同,一姓分為6家,爰姓也作袁、轅、漬、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濤涂字仲,死后被追謚為宣,故稱宣仲濤涂。但當(dāng)時人又把袁姓始祖稱做轅宣仲、轅濤涂,《左傳》中把轅濤涂的兒子寫成袁選,孫子寫成袁僑,即是證明!侗笔贰份d,北魏人李繪同南朝梁大臣縱論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黃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繪道:“兄所出雖遠(yuǎn),當(dāng)是共車千秋分一字耳。”
魯僖公四年、陳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諸侯霸主齊桓公為獨霸中原,率魯、衛(wèi)、宋、鄭、陳、曹、許等諸侯聯(lián)軍擊潰蔡國軍隊后,進(jìn)兵討伐楚國,兵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轅濤涂率陳國軍隊從征。楚國在嚴(yán)加防范的同時,派使臣屈完到聯(lián)軍帳中與齊桓公當(dāng)面理論。齊桓公被駁得理屈辭窮,又見楚兵防守嚴(yán)密無隙可乘,便與楚國訂立盟約。諸侯國聯(lián)軍罷兵回國,將經(jīng)過陳國和鄭國邊境,轅濤涂怕齊軍過境給陳國增加物資供應(yīng)方面的負(fù)擔(dān),就與鄭國領(lǐng)兵將領(lǐng)申侯商量,最好讓齊軍繞過陳、鄭邊境,從東夷部落穿過。申侯當(dāng)面答應(yīng),背后為了取悅齊桓公,把轅濤涂出賣了。申侯提醒擠桓公說:轅濤涂的計策不可行,經(jīng)過幾番征戰(zhàn),大軍已經(jīng)很疲憊了,如果兵出東道,一旦遭到敵人進(jìn)攻,恐怕要受損失,不如從陳、鄭兩國邊境經(jīng)過保險。我們鄭國愿意供應(yīng)糧草,保證大軍平安歸國。齊桓公聽后,覺得此計甚妙,為嘉獎申侯,就把齊國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歸還鄭國。他認(rèn)為轅濤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轅濤涂抓了起來,押送齊國。第二年,齊國又指使魯國的叔孫戴伯率諸侯軍隊討伐陳國,陳宣公被迫屈服請罪并訂立和約,齊國這才把轅濤涂放回。
轅濤涂為了國家利益而受此磨難,使陳宣公深受感動,任命他的后世子孫代代為陳國上卿。魯哀公十一年、陳(泯+曰)公十八年 (前484年),濤涂裔孫轅頗為陳國司徒 (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負(fù)責(zé)田地管理和征發(fā)勞役),因事被國人驅(qū)逐,逃往鄭國,隨他同時逃難的還有其族人轅糠。鄭被韓國所滅,轅頗裔孫又為韓國人。秦滅韓后,他們又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轅頗的裔孫轅告率眾避難于河洛之間 (黃河、洛水之間地區(qū),今河南洛陽、偃師、鞏義一帶)。到了漢代,轅告的少子轅政,將“轅”去掉“車”旁改從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為袁姓的立姓始祖。
據(jù)《明史》等載,明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zāi)荒之年收養(yǎng)了數(shù)百個老百姓忍痛遺棄的幼兒。災(zāi)荒過后,他又讓百姓各自把孩子領(lǐng)回去。袁縣令離任時,這些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yǎng)育的親骨肉,懇切要求這些孩子隨袁葵姓,請他一一賜予他們名字,袁葵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外姓的加入,擴(kuò)大了袁姓隊伍。
袁姓最早發(fā)源于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dāng)?shù)匾淮笸澹栂氖窃系淖婢拥,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后,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fā)展形成了當(dāng)?shù)氐囊淮笸。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qū)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jīng)過不斷的繁衍、發(fā)展,成為當(dāng)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袁姓南遷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qū),在廣西、云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為之一變,士族門閥制度徹底被掃蕩干凈,“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在這個歷史轉(zhuǎn)折中,自東漢末年至唐代,興盛了幾百年的陳郡袁氏早已湮沒無聞。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沒能憑家族關(guān)系、無任何功勞即獲取重要官職,淪為尋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員,很快適應(yīng)了社會變遷,靠著個人努力和機(jī)遇,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袁姓位居中國大陸地區(qū)第33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4%。在北方,山東、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蘇、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等地所占比例很高?傮w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后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南朝宋時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范曄在著《后漢書》時得以為弄清袁安子孫世系。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的一部主要記錄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奇聞軼事的小說《世說新語》曾引用《袁氏家傳》、《袁氏世紀(jì)》、《袁氏譜》等資料,說明陳郡袁氏也有世譜傳世。在東晉南朝講究族望、注重門第的社會風(fēng)氣,賈弼的《姓氏簿狀》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譜》等書對袁氏家族情況定有著錄!端鍟·經(jīng)籍志》有《袁州諸姓譜》八卷,袁姓作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該譜。宋朝進(jìn)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為僅次于《顏氏家訓(xùn)》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圖書集成》還收錄了明朝時汪道昆為潛江(今屬湖北)袁姓所撰家譜寫的序。從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漢代稱州刺史為使君,漢以后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的委托而為袁氏家譜作序。考察潛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發(fā)展情況比較清楚,遂以德清公為這一支袁姓的始祖,從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時,袁姓共分兩支,家譜因而分上下兩卷,每卷先用一總圖標(biāo)明袁姓的歷史演變,再用分圖表明各自血緣、親疏關(guān)系,然后分章敘述族上世次,俾使長幼有序。袁姓家譜在宗法上秉承周禮,在譜式上則仿歐陽修、蘇洵的譜例,修譜時遵循“必信而傳”(即實事求是)的原則。
據(jù)《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后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
袁氏歷史名人:
袁 枚:字子才,號簡齋,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是當(dāng)時著名詩歌理論家,論詩主張性靈,反對形式主義和擬古。著有《隨園詩話》。與薛士銓、趙翼并稱"江右三大家"。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袁崇煥:明末大將,著名軍事家。屢次取得對后金作戰(zhàn)的勝利,寧遠(yuǎn)一役使努爾哈赤受傷而死;寧錦大捷,又逼皇太極大敗而歸。
袁 樞:南宋史學(xué)家。著有《通鑒紀(jì)事本末》四十二卷,記239事,各自獨立成篇,為我國第一部紀(jì)事本末體史著作。
袁紹:字本初,東陽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人。曾起兵討董卓,后據(jù)河北,與曹操戰(zhàn)于官渡。
袁山松:西晉吳郡太守。他性情秀遠(yuǎn),擅長音樂,其歌《行路難》,聽者無不落淚,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挽歌,并稱"三絕"。
袁 盎:楚人,是歷史上第一個揚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漢景帝"七國之亂"平定后,就被封為太常,顯赫異常。
袁世凱:字慰廷,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清末,為李鴻章所賞識,山東巡撫,進(jìn)直隸總督,嗣官外務(wù)部尚書、軍機(jī)大臣。辛亥革命事起,以內(nèi)閣總理大臣,挾北洋兵力,與民軍議和,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力辭大總統(tǒng)讓之,遂為民國首任大總統(tǒng)。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號”,并于1973年實現(xiàn)“三系”配套,1974年選育成第一個強(qiáng)優(yōu)組合“南優(yōu)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chǎn)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shù),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guī)稻平均增產(chǎn)20%左右。由此,袁隆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將水稻雜種優(yōu)勢應(yīng)用于生產(chǎn)的科學(xué)家。